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协会

融合 • 开放 • 协作 • 共享

“互联网+”赋能专业成长“智慧研训”助力教育均衡

焦作市山阳区焦东路小学

 

【案例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校自2013年集团化办学后,逐步扩大规模,现已形成了三个校区加两个联盟校的“三校五址”局面。三个校区中焦东校区和万方校区是原来地方名校的班底,属于传统强校,师资和生源有明显优势。太行校区及两个联盟校都处于城乡结合部,师资薄弱、生源弱少。在带动集团优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只有“输血”而无“造血”或“造血”能力跟不上,势必会出现总校优质教育资源“稀释”现象。

特别是面临突发的“线上教学”时,互联网+环境下对教师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双减”及课后服务的实施,占用了教师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新的环境促使我们需要碎片化的时间和平台来支撑自我成长和自主学习。传统的教研形式无法实时的将这些成果进行数字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优质资源的流失。

本案例将依托焦作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项目和信息化2.0示范区创建工作,搭建的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借助“三个课堂”、国家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焦作市人人通平台等媒介,探索线上教学、专递课堂、校际网络教研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工作举措】

1.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为数字化转型奠基

两年来,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突飞猛进:投资57万余元进行全光网改造,做到了光纤入室、无线全覆盖;投资近45万元对教师办公用计算机进行升级,使硬件配置达到了主流水平,并且采用云终端模式提升安全体验和应用效率;投资43万余元进行班班通升级改造,实现智慧黑板、教学资源、集中控制、无线连接、蓝牙等全功能的提升;投资18万余元对录播教室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画质为1080P,加入智能跟踪、智能控制和云教室功能;新建两个“三个课堂”主讲教室,接入城乡教师素质一体化提升行动应用系统……

2.各级协同形成合力,为数字化转型引路

政府、教育局自2021年起,围绕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成长队伍建设及“互联网+教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课程开设、专递课堂和名师课堂建设应用、教师研修、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教学实际需求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采购硬件及应用平台,为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级层面也通过聘请专家、学校路演、创新项目推进等多种手段,提升学校的数字化水平,指导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建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工作组,研究制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计划,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3.借助“三个课堂”,打造校际成长共同体

学校围绕山阳区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创建工作思路,借助“三个课堂”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山阳区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媒介,积极拓展集团化校际联盟的新局面,努力探索“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校际研训”的新思路。着力构建焦东校区、万方校区、太行校区、李贵作学校、人民路学校三校址的成长共同体,实现校际共管、资源共享、教师共研、智能共融

4.多项举措齐发力,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

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培训是基础。学校组建了技术团队和应用讲师团两支队伍,负责教师的技术及应用培训。其次,完善制度是保障。学校建立健全制度,制定了《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高级教师管理制度》《专递课堂管理制度》《教育质量奖发放制度》等相关制度,激励教师常态化、高效化的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升教研实效。第三,丰富活动是动力。学校通过搭建多种平台,让每位教师都是主人翁,都是方案的设计者,都是活动的参与者,都是行动的执行者。

【工作成效】

一、“精课堂+实研训+细管理”云端在线教学模式

在山阳区“教育名区”的战略引领下,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师生的信息素养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停课不停学”的关键时期,我们“以一带五”,与周边5所师资薄弱农村学校,建立起“六校联盟”新战线!并在实践中探索出“精课堂+实研训+细管理”的线上教学新模式,通过名校网络课堂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助力城乡教育差异的有效弥合。

img1

1. 1+n双师课堂

在线课堂中,我们利用钉钉软件多群联播功能,各年级各学科采取“一人主讲,班班助教”的形式进行。一位教师面向六个学校同年级近20个班级进行直播,其他各班任课教师在各自班级群辅助教学。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学校组建了名师骨干团队,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力求堂堂有特色,课课出精品。“1+n双师课堂”的实施,不仅使城乡孩子共享优质的师资,也带动了薄弱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

1+n双师课堂多群联播

2. 4环节沉浸教研

各教研组利用视频会议、在线直播、组群讨论、在线编辑等方式,开展了大量扎实且有效的线上教研活动。形成了“个人主备-预演剖析-研磨修正-共建共享”四环节教研模式。

从个人主备的基础上,实施“预演+剖析”精准磨课策略,由主讲教师面向本组及联盟校同年级教师,通过沉浸式“听评一体”的试播模式,对课堂流程、关键问题、效果反馈、学生评价、作业布置等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度研磨,反复试播后形成定稿进行授课。课后要及时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进行再次修正完善,最终形成丰富的学科资源,充实校本资源库。并作为名校网络课堂的优质资源进行区域间的共研共享。

 

4环节沉浸教研

3. 1+3精细管理

为了切实保障直播质量,我校实施了1+3巡课管理模式,即一个技术保障团队和三级巡课管理制度。每个年级一个技术人员进行跟踪式服务,从试播、联播到答疑,全程不间断的巡视,及时解决教师直播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实行——年级——校级三级巡课模式,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确保在线课堂的优质高效!教研组长侧重关注集备、授课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教研;年级主任负责监管各班助教及学生的到位情况,随时反馈确保学生上线率和听讲质量;校级挂段领导全程参与各学科教研、课堂,掌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情况,实时反馈合理建议,并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管理。

二、“领衔+团队+种子”的校际联动研训模式

焦东路小学作为河南省教育装备标准化示范校、河南省创客教育示范校,焦作市信息化应用先进校,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经验与突出成效。在我区实施“教育名区”战略的引领下,学校做为“领衔校”,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出发点,依托“三个课堂”探索“互联网+名师课堂”“互联网+学科教研”“互联网+种子行动”的研训模式,带动李贵作、墙南小学等农村学校组成“校际联动发展共同体”,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

img6

1. “定制型”名师讲堂

我们利用“三个课堂”互动平台,开展点单“定制式”的“相约周三名师讲堂”活动。盟校教师及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需求和薄弱点,开学初提交培训需求,我们根据提交内容采取名师自荐和专家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培训人员和内容。

既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方法指导的专题微讲座,又有课例示范引领。例如《让声音更具魅力》《研数形结合 促思维发展》《家校非暴力沟通》《用专业赢得尊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策略》等微讲座;阅读教学、习作研讨、计算教学等专项课型研究。定制型的名师讲堂使得校本培训更为精准更贴地气,充分发挥名师骨干的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有效推进“焦东名师团队”的品牌建设,促进了校际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最终缩小校际差距,推动区域内教育向着均衡和优质的方向发展。

相约周三名师讲堂

2. “专题型”联合教研

我们借助区教育局搭建的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录播教室、钉钉等开放互通的多维空间,建设联盟校网络教研组,积极开展区域间联合教研。教研主要有以下几类:

课例研讨:我们实施“五课并进”策略,探索课例跟进的研训措施,以课堂案例为标本原型,盟校网络教研组、名师工作坊为研训主体,开展“同课异构”的听评课研讨,把课堂“切片诊断”,对课例多轮打造与重建,建构出一个渐进的、连续的教学改进系统,助力教师成长。

专题探究:我们精细梳理了学科教学的疑惑、问题和方向,分学科制定了符合学校现状的主攻课型和领域,语文以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等课型为突破口,数学以“如何确定和把握关键性问题”为主攻领域,英语立足“对话教学”“阅读教学”等课型进行课例实效研究,三个学科,立足课例,主题鲜明,大大提高了研训效果,使教师成长发生“质”的提升。

热点聚焦:聚焦社会热点、教育重点、教学延展点,通过工作坊发布协作组项目主题,开展理论学习,并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研究。例如“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布置与创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在线教育的困惑与反思……

3. “综合型”种子研训:通过网络平台,领衔校与联盟校的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训项目,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学名师筑课堂赛课活动”“幸福悦读吧”读书分享等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与展示,为教师培训搭建成长平台。

 

“综合型”种子研训活动

近两年,我们的在线教学积累了1-6年级全套的优秀教案集和课件资源包;名师讲堂、一师一优课、骨干引领课、专递课等活动积累了优质视频课资源二百余节。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fdee2a7904e67a337fd8367429c734.png

各类活动优质资源

近两年,我校共有3项省级、7项市级、6项区级课题顺利结题;13项市区级课题成功申报;呼亮、田浩萍等四位教师获得2021年度全国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奖项,50余节优质课在国家、省、市、区级观摩比赛中交流展示并获奖;多项教研成果或优秀团体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励;200余名学生在各级评比中获得佳绩。师生的信息化素养、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部分国家、省级优质课及课题获奖证书

三、“课前互通+课中互动+课后互研”的幸福专递课堂模式

学校多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扶弱助教工作,在山阳区教育局的引领下,学校于 2015 年开始积极推进“专递课堂”实验。成立专递课堂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幸福专递课堂”组长,构建专递课堂学科教师组,优化专递课堂硬件设备,建立校际合作工作沟通组。

学校高度重视“专递课堂”教师的专业素养。先后选择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素质高技术强的老师组成专递课堂授课团队,并配备了优秀的信息技术团队协助。每学期为农村小学输出近20节专递课缓解了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专业课师资不足的矛盾。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课前互通+课中互动+课后互研”的幸福专递课堂模式。课前互通:即授课前一周,两校教师在线互通教学思路,进行课前研讨;明确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教学流程及各自职责。课中互动:即课堂中双方师生通过“三个课堂”实现同步授课、同步交流、同步展示,实现全方位互动。课后互研:即每节课后,双方教师要针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研讨,优化授课策略,提升双边课堂的效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专递课堂,我们发生了很多改变。首先是乡村孩子的改变。因为专递活动,学生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感受到了更丰富的知识,思想意识和学习兴趣也发生了改变,知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在解决了部分课程短缺之后,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次是教师的改变,尤其是农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更加有意识有觉悟、有自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专业技能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另外“专递课堂”的开展使学校在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城带乡”的专递课堂模式已经成为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双师课堂,我们让乡村小学的教育得到了补充和发展,解决了乡村师资不足的难题。我们通过互联网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工作经验】

无论是“云端教学”还是“领衔+参与”的校际研训联动模式,都充分体现了合作、交流、创新、共赢的山阳教育名区战略目标。互联网拉近了城乡的距离,更缩短思想的差距。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培训是基础。学校组建了技术团队和应用讲师团两支队伍,负责教师的技术及应用培训。其次,完善制度是保障。学校建立健全制度,制定了《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高级教师管理制度》《专递课堂管理制度》《教育质量奖发放制度》等相关制度,激励教师常态化、高效化的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升教研实效。第三,丰富活动是动力。学校通过搭建多种平台,让每位教师都是主人翁,都是方案的设计者,都是活动的参与者,都是行动的执行者。通过活动名师骨干有指导,青年教师有收获,所有教师有成长,让校本研训真正成为教师借鉴和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凝聚力量的源泉。

我们的校本研训活动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内容如何选择,归根结底是通过团队的力量,促进教师从团队中汲取营养,素位而行。在全体焦东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呈现了合力凝聚、内涵丰盈的局面。学校通过多次承办省市区各级培训、比赛活动,省级信息技术应用展示、语文素养大赛、语数优质课比赛……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学校“幸福教育”的理念思路、精致管理、研训成长的成果!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