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一、工作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全国教育大会有关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要求,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全过程培养过程中重要作用,丰富并创新课堂与课程形式,统筹建设“四位一体化”智慧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逐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生态,培养新时代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实现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实施背景
1. 教育数字化助推医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深化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习型大国,学习型社会,2023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提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探索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路径与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多元化、创新性医学人才。
2. 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助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 “四位一体化”(场景一体化、过程一体化、数据一体化、资源一体化)智慧教学平台线上与线下、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双线融合环境,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持续分类推进,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协同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社区将线下教室与线上平台连通,将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紧密联系,通过试点先行、分院指导、分步实施,分批迁移,构建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智慧教学新生态。
图1 “四位一体化”双线融合智慧教学新生态
基于此,我校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革为重点,更新教学理念,突破技术性的要素框架,搭建了双线融合智慧教学平台,构建了一体化数字教学资源,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外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能,充分发挥智慧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总结以往成效,要达到质量优起来、课堂活起来、共享实起来、技术用起来、管理严起来等要求,形成“四位一体”智慧教学新生态的成功案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智慧教学工具与平台构建在线课程和线下课堂多场景教学,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2.解决资源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问题,通过一体化数字化资源双通道共建共享模式,形成课程资源广泛性系统性建设成效,加强线上资源建、用、管、评的全过程管理,持续建设高质量高水平课程资源。
3.通过整合与迁移课程内容转向一体化平台,解决师生跨平台教与学局面,形成校内外教学全过程互联互通,呈现课堂内外全周期过程性教学数据,有效驱动学生个性化学习,助力教学管理科学性决策。
二、工作举措
(一)案例组织与推动
1.学校成立专项工作组,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我校加大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信息化建设与教学的校领导为副组长,各教学单位负责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建立信息化项目建设专项经费,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智慧教育教学项目建设重点倾斜。
2.全面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协同推动案例实施
我校以“智慧教学体系+产学合作模式”为构建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创新赋能、目标导向、系统推进四项原则,协同环境、理念、资源、模式、数据五项要素,构建成“四位一体化”的双线融合智慧教学创新体系,推动案例的实施,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四位一体化”双线融合智慧教学创新体系
(1)搭建泛在教与学环境,构建完备的智慧教学体系。建成不同类型智慧教室47间,引进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部署学堂云平台,学校210间教室和实验室智慧教学工具与平台覆盖率达到100%,达到一体化应用无缝连接,线下课堂与线上远程同时直播授课,移动终端与电脑终端所有数据互联互通,支持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提供多形态的课堂互动,具备课堂教学录制、直播、资源上传,支持教与学过程性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远程巡课、过程回顾及督课查课等功能。
图3 智慧教学环境
(2)建设和培育一体化数字化资源。加强在线课程建、用、管力度,引建并举进行资源建设和迁移,以引进、混合、自建三种模式共建共享完整一体化课程510门,引进雨课堂资源92331个,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55门,引进人卫慕课资源1333个,共享国家精品课5139门、全球开放课程3296个,精品视频公开课409门,MOOC课程74门,微课程489个。项目组推广建设应用两种模式,一是“先上课再建课”,二是“先建课再上课”,选择两种入口,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培育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8门。
图4 一体化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图5 课程资源(部分)
(3)重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应用融合模式。根据创新人才培养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打破原有固定模式,重点将线下课堂与线上教学内容一体化重构。教师和学生基于平台与工具多场景教学与互动,完成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记录教与学过程,尤其是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开展分组讨论、课堂小测、习题互动、投稿、弹幕、随机点名等,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热情,培养学习自主性,充分掌握知识和技能,锻炼综合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针对问题延伸讨论、随时回看、定时推送复习测试。每门课程注重多面性及过程性的考核,有效提高课程考核的全面性。
(4)转变教师智慧教育理念,提升新信息技术水平。围绕智慧教育教学,对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摸底分阶,制定并实施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树立教师智慧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理念,提升师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校教育信息化人才库专家,逐渐形成一支校内师资团队。建设教育信息化培训专项课程,资源100余个。近两年开展各类型培训50余次,专家讲座占比37%,专题研讨占比36%,技术实操占比27%,累计参加人数878人。培育院系教师校级比赛奖项50余项,河南省教育教学大赛获奖24项,获得全国教育信息化交流活动奖项11项。
图6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
图7 信息化培训与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
(5)强化数据驱动,深化教育数据治理,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与质量大数据监控体系。采集双线教学全过程数据并生成教学报告反馈教师,帮助教师进行过程性考核和个性化教学指导,对教学应用情况进行总体展现,在时段、院系、类型等多种维度实时监控和预警。开通院级管理和督导权限,实现在线督学,从聚焦一间教室到关注整个校园;进行在线巡考,实时查看全校在线考试,通过身份验证、随机抓拍、切屏提醒等多种方式监控学生考试实况。项目组开展课程管理、师生管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数据管理研究,形成校院两级教学大数据月报36份,探索优化学校信息化治理模式。
(6)开展针对性服务与保障。建立一支智慧教学保障队伍,对线下环境维护、线上平台工具保障及网络接入等情况持续服务,同时针对双线融合智慧教学平台一体化建设与应用中重点课程进行平台技术、资源技术、视频拍摄、后期剪辑等方面的持续保障。归类技术服务人群,实施精准服务策略,制定信息素养达标规范,达到螺旋式进阶要求,通过分解操作技术指南,按照不同需求人群,开展个性化指导。
(二)技术(规范)创新
1.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分析,实现数字化治理,对课程、老师、学生进行过程性和综合性评价
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监控,形成报告,如图8。问题课堂能够实时预警,宏观分析全校和各教学单位的智慧教学情况,形成不同维度的教学画像,包括专业画像、课堂画像、教师画像、学生画像等,对预警班级和学生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教学效果,形成可参考的过程性的评价,教学评估进行数据支撑。
图8 智慧教学月报运行报告
2.通过雨课堂“克隆班”技术,实现了跨地区跨院校师生常规课堂的共享学习
雨课堂“克隆班”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理念,在数字虚拟空间中完成对原始课堂的复制和映射,实现课堂的共享、开放,创新了知识共享新模式,携手区域内高校进行课程群建设,形成区域效应,进一步提升克隆课堂和教师观摩成效。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课堂实时互动,达到与原始班的学生相同的学习体验。
图9 雨课堂“克隆班”同步授课
(三)案例管理与保障
1.案例管理
本案例依托单位平台团队由教育技术中心、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临床学院、校园网管理中心和企业人员组成的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及助教的层次化结构梯队。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有平台的使用、平台管理和维护、数据管理和更新、算法设计和编写以及理论指导等任务分工。
2.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建立信息化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各教学单位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加强宣传动员,营造重视教育教学的浓厚氛围,创新工作形式,全力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2)制度保障。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创新制度保障机制,合理推进,确保各项内容落实落地。学校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采取随机抽查、定期检查、现场考察等方式,加强对各单位工作任务落实的督促与指导。
(3)技术保障。完善信息化教学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教学技术保障队伍能力,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及终端设备的更新淘汰机制。
(4)经费保障。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倾斜,保障实施需求,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和配套资金。
三、工作成效
(一)实际应用效果
“四位一体化”双线融合智慧教学建设与应用实践项目在校内16个教学单位进行实施,2019年进行试点应用2个学期,2021年全校全面实施,已应用4个学期,受众群体包括校内与教学基地师生,累计用户达到8万余人,平均每个学期参与师生近2万人,全校93%教师与99%学生参与,累计课堂总数7099个,平均到课率96%以上。建设课程510门,一体化教学活动30643次,师生线上线下双线互动257万余次,互动直播25万余分钟,本学期使用班级2900个,选课32855人次,云空间使用513.17GB,其中视频5151个,音频180个,文档544个,学习内容总数12199个。
图10 “四位一体”智慧教学应用数据(2023年10月8日截图)
(二)实施成效
培育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8门,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7门,近三年培育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38项,立项河南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2项,在“河南省第三届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授课演示,荣获一等奖。近三年各级各类智慧教学科研项目15项,论文20篇以上。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授牌首批“教育数字化合作伙伴”推广实践基地经验,如图11所示,扩大示范引领效应,提升学校知名度。
图11 “教育数字化合作伙伴”揭牌
(三)典型成果
1.立足教学应用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成效丰硕。
(1)教学质量工程:
1)2020年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河南省教育厅;
2)2021年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妇产科护理学,河南省教育厅;
3)2021年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临床检验仪器学,河南省教育厅;
(2)教学科研项目:
1)雨课堂智慧教育学习中心建设,项目编号:20190203402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结项
2)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9.11,结项证书编号:豫高【2019】740
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院校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应用研究,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河南省教育厅,2021.8,结项证书编号:豫教【2021】24957
4)智能技术赋能的新医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创新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23.6,立项编号:2024-ZZJH-085
5)知识图谱赋能医学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使用与建设研究,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第二期,立项一般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23.10
(3)成果:
1)双线融合智慧教学平台一体化建设与应用实践,河南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22.7,证书编号:豫教【2022】24536
2)推进深度学习的生物化学项目化设计及应用,河南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21.9,证书编号:豫教【2021】27992
3)临床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河南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22.7,证书编号:豫教【2022】24690
4)大学生教育信息化与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19.9,证书编号:豫教【2019】22273
2.推动人才培养,医学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四位一体化”双线融合智慧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创佳绩、首获河南省大学生“创新之星”荣誉称号、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项,我校学子再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和荣誉,如图8所示。我校郝莺歌等优秀学子综合素质过硬,被多家媒体报道。
图12 学生获奖和立项部分截图
(四)用户体验
“四位一体”双线融合智慧教学建设与应用实践在校内16个教学单位,师生反应良好,使用率持续提升,教师主动应用智慧工具与平台开展创新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推送,学生利用平台开展泛在学习,形成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生态。项目组成员受邀进行校内宣讲与座谈20余次,校外培训交流5次。
图13 用户体验数据良好态势
(五)规模效益
自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应用6个学期,使用人数累计82489人,受到兄弟院校高度关注,项目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模式、资源共享模式、信息素养培训模式等成效与郑州西亚斯进行交流研讨,推广应用情况,兄弟院校借鉴试点先行,具有一定得辐射效应。具体应用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应用规模及数据
时间 |
覆盖师生人数 |
教学活动 |
课堂互动 |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
7935 |
541 |
14119 |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
9015 |
92 |
5864 |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
15327 |
263 |
31106 |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
15198 |
15020 |
1421310 |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
19141 |
17625 |
1320428 |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数据截止为2023年10月7日) |
15873 |
27322 |
3168661 |
图14 郑州西亚斯学院考察来我校考察交流
四、工作经验
本案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经过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线上线下连通的双空间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统一线上直播课堂,整合智慧教学平台,建立完整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打造一体化教学全过程,实现校内与校外共上一堂课,推动教师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迭代更新,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实现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呈现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教学,实现双线高质量教学
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引领全校范围课堂革命,充分发挥用户、资源、数据共享互通的理念,打破平台壁垒,让资源、课程与教学无缝对接,教学大数据统一管理和多维度教育教学决策分析,强有力保障多端融合,助力智慧教学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
(二)扩大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成效,培育品牌“金课”
依托一体化智慧平台,建设高质量完整课程共建共享,达到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学习层次全覆盖。加强过程性监管力度,每年培育50门优质课程资源,每个院系打造至少1门品牌课程。
(三)建立数据平台,加强对教学数据管理及应用评价
双线应用工具与平台教学实践,进行全过程记录跟踪,提升与优化教学质量和课堂模式创新。注重多面性及过程性的考核,将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有效提高课程考核的全面性。呈现个性化报表,教师根据数据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